從基因解密,制訂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 字級
2018/1/11 經濟日報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2015年針對癌症治療提出「精準醫療計劃」,掀起全球熱潮,期望透過基因檢測分析,精準提供每位個體最合適的癌症治療方式,以降低化療的失敗率。其實,基因檢測亦可運用在更早一步的疾病預防上,透過現今的醫療科技發展與千篇的研究進行大數據演算,可了解個體與生俱來的身體狀況,分析出遺傳上對某些疾病的相對風險倍數,協助我們提早知道基因上的弱點,在生活中做出相對應的健康照顧。

相同疾病不同成因,基因檢測落實精準預防

50歲的王先生就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導致他心血管疾病根本原因,進而改善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例子。王先生有嚴重的動脈硬化,已需手術放置支架,多年來使用藥物及飲食控制膽固醇,避免疾病惡化。但我分析他的健康數據,認為他的膽固醇指數雖高,應不至於發展成為厲害的動脈硬化,懷疑是其他原因所導致。在基因檢測後,發現王先生的多項自體免疫基因的風險指數,比一般人高出3倍以上!顯示王先生動脈硬化的根本原因,並非全然是膽固醇,而是體內長期的慢性發炎。雖然他並無典型的免疫皮膚或關節症狀,但血液檢測後仍發現免疫指標為正常16倍。在了解疾病真正成因後,我們協助他,從避開飲食中易引起發炎反應的食物過敏原開始,配合適當的心血管用藥,整合性的改善王先生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因而追蹤後也發現免疫指標從正常的16倍降至4倍。

有負面基因不用怕,用正確方式趨吉避凶

面對基因檢測,雖說會希望改善遺傳上的弱點,但要用正確的方式,例如30歲的陳先生自從發現自己肌耐力的基因表現不佳後,一改過往均衡的運動方式,每次都只針對肌耐力做訓練,卻讓體力、肝解毒、免疫力等健康數值明顯異常,甚至1、2個月中得了幾次疱疹,在建議他恢復過去肌力、有氧伸展等綜合均衡訓練的運動方式不久後,數值及症狀皆慢慢恢復正常。

基因檢測的目的,是了解先天基因中較弱的部分,以在生活中做出適合個體的選擇,如果有胃癌的高風險基因,在生活中就不要增加胃部的刺激,以溫和飲食為主,不空腹吃高纖、高糖的飲食,不要吃醃製食品,盡量避開身體基因不擅長的事,才是正確的預防之道。

配合專業醫療團隊,完整規劃健康促進計劃

也有些民眾想到基因檢測後,若知道自己有高度罹癌的風險,可能會更擔心恐懼,反而更無益健康,因而對基因檢測望之卻步。完善的基因檢測服務,都應有專業的醫療團隊評估受檢者的人格特質,做好完整的檢測評估,為受檢者建立正確的檢測心態,並詳細說明檢測結果,同時針對個人做完整、客製化的檢後健康促進計劃,達到精準預防的目的。

每個人天性都有強有弱,基因影響人體1/3~1/2的健康,剩下的一半以上,是靠後天努力經營得來,檢測是幫助自己了解先天的弱點部位,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易發生的疾病,為健康創造更美好的可能。

(作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

經濟日報原文連結:https://goo.gl/6H1zRo

←馬上按讚!快加入「健康Body Buddy」粉絲團!
返回: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