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檢大數據調查顯示,每三人就有一人腰圍過粗,內臟脂肪過多囤積於腹部的健康問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謝紫瑄營養師建議,改善內臟脂肪問題,在飲食上多吃好的油質有助於抗發炎、改善血脂,並多攝取豆類、魚、雞肉、雞蛋等優質蛋白質,增加飽足感,促進好膽固醇生成。透過充足的睡眠、適時紓壓,多面向著手才能縮小腰圍、減去小腹。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平均腰圍已逼近代謝症候群的危險線,隨年齡增加,腰圍超標情形更明顯。營養師提醒,這不只是外型問題,更是代謝老化提早報到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的警訊。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024年超過3萬5千筆健檢大數據發現,每三人就有一人腰圍過粗,代表內臟脂肪囤積相當普遍。適量的內臟脂肪是身體必需的緩衝層,但過多時會釋放發炎因子,引發慢性發炎與胰島素阻抗,進而造成血糖、血脂異常,甚至脂肪肝,讓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全都上升。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謝紫瑄營養師指出,想擊退內臟脂肪,關鍵在於「吃對油、選對蛋白質及壓力管理」,從調整生活型態開始,就能幫身體「關掉」發炎開關。
吃好油質抗發炎 平衡血脂更健康
「明明我現在就太胖了,還叫我吃油?你有說錯嗎?」這確實是在健檢現場很多民眾詢問營養師的疑問,但實際上,並非是要盲目攝取油脂,而是要吃對好油!
因為動物性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易造成慢性發炎及內臟脂肪堆積,但若能攝取好油,例如:富含omega-9脂肪酸的橄欖油、酪梨油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亞麻仁油、紫蘇油等,反倒能降低體內低密度膽固醇、提升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還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對於外食族來說,更要特別留意。外食常使用富含Omega-6的油品,若比例失衡反而促發炎。營養師建議,每天可補充約一湯匙堅果,如核桃、杏仁或胡桃,既能補好油,也能取代高糖零食,一舉兩得。若飲食攝取不足,也可適量補充魚油保健品,幫助身體抗發炎。

吃對蛋白質 提升飽足感 降脂肪囤積
現代人熱量過剩,攝取過多的精緻澱粉,易造成血糖波動,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胰島素阻抗,促進脂肪儲存。反倒是蛋白質的攝取,較少人達到標準攝取量。
想要瘦小腹、減少內臟脂肪囤積,必須多吃優質蛋白質,來加速增肌與代謝速度。豆類、魚、雞肉、雞蛋等優質蛋白質都是很好的選擇,不僅能維持肌肉量與提升飽足感,還能幫助身體合成負責運送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HDL」,HDL能協助將多餘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降低血管中脂肪堆積的風險,減少動脈硬化風險。
一般成人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約1至1.2公克,例如60公斤成人每日約需60至72公克蛋白質。若有運動或肌肉訓練習慣,建議可增加至1.5公克。同時,要減少加工肉品、油炸物與高脂紅肉,並以原型食物為主。天冷時常吃的火鍋料、丸子類,也藏有高脂陷阱,選擇時要特別留意。蔬菜部份則建議每日也至少攝取3碗蔬菜,搭配1-2份低升醣水果:芭樂、小番茄、蘋果等,多種植化素可有抗氧化、減少發炎等效益。

飲食為基底 壓力、睡眠多面向擊退內臟脂肪
不只是吃得對,生活習慣也會默默影響脂肪囤積。壓力大與睡眠不足,都會造成內臟脂肪增加。睡眠不足時,會讓抑制食慾的「瘦素」下降、促進食慾的「飢餓素」上升,讓人特別想吃高糖高脂食物。因此,營養師提醒:減脂要靠全方位管理——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缺一不可。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顯示特定營養素對脂肪管理有幫助,建議可先與營養師進行討論,再依個人狀況挑選適合的保健品:
- 維生素B:作為輔酶,有助於維持身體正常代謝。
- 兒茶素:增加脂肪氧化,減少內臟脂肪堆積。
- 薑黃素:具抗氧化、抗發炎效果,促進新陳代謝。
- 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調節血脂及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內臟脂肪的減少,不只是瘦身,也是逆轉代謝的起點。透過定期健檢,掌握自身數值,搭配飲食、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進行整合性調整,才能讓身體重新找回年輕的代謝節奏。
文章朗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