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識地過生活 減塑達人教你四招還地球乾淨模樣
(last modified 2024-03-29 )
by

有意識地過生活 減塑達人教你四招還地球乾淨模樣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慈心基金會減塑企業講師 蘇淑華講師

【聯安30,與你同行專欄
 

近幾年登山活動盛行,不少人登山享受美景的同時,卻也因為貪圖方便,而將垃圾留在了山上。登山杖、瓦斯罐、塑膠袋等等,各種廢棄物汙染了山林,也讓自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幅景色觸動了慈心基金會淨塑講師蘇淑華,讓她決定加入減塑的一員。「我想過,60 歲以前的我是為了工作努力,60 歲以後,我想做對生命而言有意義的事情。」從此,蘇淑華淨山淨灘,只為還地球一個乾淨的模樣。

塑膠是方便,還是災難?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平均用掉約165億個塑膠袋、30億根吸管、57億個寶特瓶、80億個紙餐盒,大量的塑膠垃圾不僅造成處理困難,汙染海水的塑膠微粒更是在傷害海洋動物的同時,也進到人體,影響著人類的健康。

蘇淑華感嘆,當初發明塑膠袋的瑞典的工程師Sten Gustaf Thulin 原是因為擔憂紙袋濫用,導致森林被過度砍伐,才發明了堅固耐用的塑膠袋,希望能夠環保愛地球,哪想到竟因方便使用、製造成本低廉,反而成了自然的災難,不少人用完就丟,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回收並非最佳解方! 90% 的塑膠製品沒有被回收

圖片來源: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宣導網
 

台灣高達55%的垃圾回收率備受讚譽,但蘇淑華說,「回收是罪惡的橡皮擦。」不少人都認為只要有徹底執行回收就不會造成汙染,但實際上,台灣的回收系統並不完善,不少回收物互相摻雜,例如沒洗乾淨的紙餐盒的油汙與廢紙混在一起反倒彼此汙染,讓民眾辛苦分類的成果全都進到焚化爐。

有鑑於塑膠危害的影響,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也規劃了一次用產品減量的時程表,從91年起便規定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等七類對象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111年更禁止四類內用餐飲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隨著環保意識提升以及透過逐步政策讓民眾習慣無塑生活,環保署未來將逐步跨大禁用類型與範圍,希望2030年能夠完成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以及塑膠吸管。

減少塑膠好簡單,四招教你輕鬆上手

對於長年習慣使用塑膠商品的人來說,想到要減塑不免會覺得麻煩、退卻,甚至一時間也不曉得從何下手,蘇淑華說其實只要從四個面向著手,就會慢慢養成少用塑膠甚至不用塑膠的習慣。

一、 生活紀錄:想要減少使用塑膠,絕對不能只憑一時的熱血,否則當熱血褪去,很快就會因為貪圖方便而回到原狀,蘇淑華建議,每天都記錄自己使用了哪些塑膠製品,不只能直接面對自己到底製造了多少垃圾,也能更有意識地減少塑膠的使用。

二、 傳統市場減少一次性塑膠袋:一次性塑膠袋是傳統市場中每個攤位都必備的長駐品,也因此不管去哪個攤位都可能會拿到不少的塑膠袋,如果市場一圈下來,買了蔥、魚、豆腐,再買個水煎包、烤鴨,塑膠袋數量不容小覷。因此蘇淑華建議,除了自備保鮮盒、矽密袋外,吃零食留下的夾鍊袋也可拿來使用,裝魚裝肉都不怕髒,清洗後還能重複再使用。

三、 外出三寶不要忘:環保杯、保鮮盒、環保餐具,這三樣是蘇淑華外出必備的東西,重要性不亞於錢包與手機。光是這三樣東西,便能大大減少外出的塑膠使用量,是蘇淑華力推的外出三寶。

四、 盡量購買無包裝的蔬果:近幾年裸買裸賣商店漸漸多了起來,因此購物上想要減少塑膠量更加容易。另外,全聯、家樂福也開始有一部分蔬果是以裸賣形式上架,不僅有效減少塑膠量,對民眾而言便利性也高。

「如果我們不從源頭減塑,台灣會變成垃圾島。」訪談的最後,蘇淑華語重心長的提醒,地球是大家的共業,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從自身做起,一起維護美好的地球。

 

 

♛ 本期精選文章

擔心塑化劑危害健康?一檢測助你客觀瞭解體內狀況
緩和緊繃情緒 營養師教你舒壓好眠


 

♛ 延伸閱讀

每日少一「塑」生活便利不減
聰明面對環境荷爾蒙入侵
減塑護健康:聯安健檢率先推動「大地預防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