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還分「活性」與「非活性」? 營養師說這樣補才對!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欣診所 羅季怡營養師
文章朗讀
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生長及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之一。除了能維持骨骼健康,近年來研究還發現具有免疫調節、保護心血管等功能。然而,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多數人都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新冠疫情肆虐後,使得與抵抗力有關的維生素D受到更多重視。面對如此多種類的維生素D,究竟該如何選擇,又有哪些族群需要特別補充?就讓營養師來跟大家一一說明。
維生素D哪裡來? 飲食、日曬不可少!
維生素D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來補充:
一、飲食補充
鮭魚、蛋、乳製品、菇類與藻類等食物中都含有維生素D,若選擇植物性食材,建議可選擇經過日曬處理的香菇或黑木耳等,會有較高的維生素D含量。
二、生活習慣
維生素D也稱為「陽光維生素」,是少數人體可自行合成的維生素之一。在不刻意防曬情況下,皮膚直接日曬10至20分鐘,讓陽光中的紫外線(UVB)來幫助體內合成維生素D。但為了避免曬傷,建議避開正中午太陽直射的時段為佳。
三、營養補充品
外食或飲食不均衡者,可以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營養補充品。市面上有多種劑型可供選擇,像是適合孩童與吞嚥困難者的「液態劑型」,與攜帶方便的「膠囊、錠劑劑型」等。
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的缺乏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統計2015至2022年間,約12萬5千筆左右資料,發現台灣高達近8成7的民眾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其中,以下述提及的族群缺乏比例較高,建議務必考慮補充維生素D:
1.高齡者:
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而腸道吸收功能下降與行動不便帶來的日曬減少,都會導致缺乏維生素D的風險增加。
2.嬰幼兒:
新生兒剛出生時體內維生素D含量並不高,主要依靠母乳、日曬或額外補充為主。如果母體本身含量不夠,日曬時間又不充足的話,容易有維生素D缺乏的風險,並可能會引發嬰幼兒的佝僂病(Rickets)。
3.孕婦與哺乳期婦女:
孕哺乳期需要維生素D來支持胎兒與嬰兒的骨骼發育,若這時期維生素D缺乏可能會引發孕婦的成人骨軟化症(Osteomalacia)以及嬰幼兒發育問題等風險。
4.室內工作者、不愛曬太陽者:
陽光中的紫外線(UVB)會在皮膚協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但UVB容易被衣物、玻璃、防曬乳等阻擋而無法起作用,所以過度防曬、長時間待在室內的人容易缺乏維生素D。
5.腸道吸收不良者:
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若為油脂吸收不良者,會間接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效果。
6.茹素者:
含維生素D的食物大多為動物性來源,若再缺少日曬,則有高機率使得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
♛ 本期精選文章
低碳飲食竟導致失眠?怎麼吃、什麼時候吃 影響超大
四肢瘦,肚子卻好大! 原來是這個原因!
♛ 延伸閱讀
素食者易缺維生素D 營養師:3招補足提升骨質及免疫力
宅文化崛起 8成7民眾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四原則打造健康好身體
素食者易缺維生素D 營養師:3招補足提升骨質及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