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解方:慎防高強度運動誘發心臟病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健康管理中心 洪育忠主任
近年來運動風氣正夯,平時待在辦公室的小朱,下了班健身做完高強度運動後,忽然感到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尤其心臟砰砰直跳、心口疼痛,自疑是否有心臟方面的問題…?!
完整心臟健康檢查 幫助評估風險因素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表示:部分民眾在基本日常生活情況下,並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問題,但在運動壓力下,心臟負擔變大,增加心臟耗氧量,一旦血管有阻塞,運動會讓心肌缺氧情況變得更明顯,避免因運動誘發心臟疾病及相關併發等風險,呼籲民眾:到了一定年紀,男生約在35-45歲、女生在40-50歲間,須開始養成定期心血管健檢的習慣。
透過基本的動脈硬化指數檢查,先了解自身與同年紀的族群比較,是否有較高的心血管動脈硬化風險,而運動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也是常見選項之一。透過運動心電圖的檢測,可以顯示心肌是否有足夠氧氣,進而診斷是否有心律不整等心臟疾病相關風險;心臟超音波檢查則主要是看心臟的結構,能檢測有沒有瓣膜性心臟病或心臟衰竭問題。
洪育忠醫師進一步提醒:由於運動心電圖檢測,是模擬一般人在運動狀態下,心臟的負擔加大及氧氣需求量增加下,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進而瞭解冠狀動脈的阻塞情況,因此有一定的風險,在檢測前,會由醫師仔細評估受檢者的心臟負荷量來決定是否安排此項檢查。如果要更精確的了解血管動脈硬化阻塞狀況,亦建議可搭配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等檢項,來幫助檢查更完整。若預算許可,也可再搭配高階影像醫學角度做篩檢,心臟鈣化指數分析(CACS)和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TA),都能更進階瞭解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
日常飲食、生活型態最為重要,運動亦不可忽略
洪育忠醫師宣導民眾:飲食原則以多攝取全穀類、優質蛋白質、攝取好脂肪,加強纖維質、維生素的吸收,以及食用原型食物等為主,保持運動、戒煙,養成控制體重的良好生活型態。
飲食的概念還應注意,精緻碳水化合物和飽和性脂肪攝取量要減少,兩者各都不可超過整日攝取量的10%,也就是當一天的總熱量攝取達2000大卡時,這兩項各均不宜攝取超過200大卡。
運動需循序漸進,洪育忠提醒:已經檢查出心臟疾病的患者,須經由醫師提供適合的運動處方。一般民眾的運動處方為:至少1週做1到2次不連續的重量訓練(宜間隔1到2天) ,好讓肌肉在重量訓練之後可以休息、修補並且強化;並搭配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一週累計做150分鐘,就能達到維持良好生活型態的運動需求,讓您從內到外改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