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竟是長壽象徵?醫師解析何時該注意!
(last modified 2025-04-30 )
by

低血壓竟是長壽象徵?醫師解析何時該注意!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 施奕仲醫師

【Doctors Talk專欄

當我們提到血壓問題,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高血壓,擔心它帶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當醫師或護理師告訴你「你的血壓偏低」,這是否意味著身體出了問題?低血壓真的需要治療嗎?

什麼是低血壓? 低血壓=健康長壽的象徵?!

在醫學上,當收縮壓(上壓)低於90 mmHg,或舒張壓(下壓)低於60 mmHg,我們會稱之為「低血壓」。然而,許多人可能會疑惑:有些人血壓天生較低,但身體狀況良好;而有些人則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感到頭暈、虛弱,甚至昏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高血壓的標準明確訂有上限,但正常血壓卻沒有訂下限,這其實就說明了一個關鍵:身體若沒有任何不適,血壓低並不是一件壞事。

兒童血壓普遍較低,例如85/55 mmHg。這是因為兒童血管彈性較佳、周邊阻力低,血壓數值自然較低。隨著年齡增長,血壓會逐漸升高,這是自然生理現象。如果成年後,血壓仍維持在90/60 mmHg左右,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這代表心血管負擔很輕,甚至可能是長壽的象徵!

低血壓需要擔心嗎?關鍵在於變化幅度!

許多客戶一聽到「低血壓」就開始擔心,覺得自己是不是需要補充營養或立即治療。日本曾有個調查顯示,許多人瑞級的長壽老人,血壓常常是偏低的,收縮壓落在100 mmHg上下,這並不是疾病,反而是因為他們的心血管系統仍然如青少年一般,血管彈性佳、周邊阻力低,整體循環負擔較小,才使得身體更耐用。所以天生血壓低,不一定是有問題,在臨床上,醫師更在意的是是否伴隨低血壓症狀。

低血壓是否真的沒有風險?其實,關鍵不在於數值,而在於「變化的幅度」。若平時休息時血壓穩定在140/90 mmHg,但某天突然降到120/80 mmHg以下,身體就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四肢較無力等症狀,這時候即便血壓還在「正常範圍」,其實也是低血壓的一種——相對性的變化是造成低血壓症狀重要的因子,因為身體無法適應如此急速的變化。這就像一輛平時習慣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要降速行駛而緊急剎車,若調整不當,就容易出狀況。人體的血壓也是如此,如果收縮壓突然下降的幅度超過20 mmHg以上,身體若來不及適應,就可能會導致不適。

突然站起來會頭暈?小心可能是「姿勢型低血壓」!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從床上或椅子上突然站起來時,眼前一黑,甚至有點暈眩。這種現象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當你改變姿勢時,血壓調節不及,導致大腦血液灌流短暫不足。這種情況多發生於:

• 血管彈性變差的人(如年長者、長期缺乏運動者)。
• 因為脫水或營養不足,導致血容量下降的人。


這就像水管突然關小閥門,水流一時之間供應不上來,大腦就會發出「缺血」的警訊,讓你感到暈眩、頭昏眼花。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建議動作慢一點,讓血管有時間調整,同時可以透過規律運動來維持血管彈性。並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就能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此外,服用降壓藥也可能出現低血壓的症狀。當患者被診斷為高血壓,例如收縮壓高達180 mmHg,若服藥後血壓在短時間內快速降至150 mmHg,可能會產生頭暈、無力等低血壓症狀,讓人誤以為「吃藥反而讓身體更不舒服」,進而中斷治療。但事實上,若高血壓未妥善控制,長期下來將對腦、心、腎、眼與血管等重要器官造成損害。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會採取漸進式的治療策略,讓血壓在不引發明顯不適的情況下穩定下降,達到所謂「無感達標」,也讓患者更容易長期配合治療,守護健康。若患者在服藥後出現不適,也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與降壓藥物有關,並視情況調整藥物種類,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天生低血壓者應培養運動習慣 健康檢查助了解自身血壓基準

若是天生血壓低的人,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培養運動習慣,讓心臟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我們可以把心臟想像成一顆馬達,假設你平時都低速行駛,突然有一天需要高速行駛,這顆馬達可能會無法負荷。這就是為什麼低血壓者應該要規律地適度運動,讓心血管有承受壓力的能力。也就是馬達一直都低轉速,平時要規律訓練有高轉速的能力(也就是運動習慣),這樣就可以因應緊急的需求。

此外,低血壓的人也應該關注飲食,可以根據健康檢查的報告去適量攝取有助於血液循環的營養素,避免因缺乏特定營養而導致血壓進一步下降。

而若是血壓突然驟降所導致的低血壓情形,或是出現持續的頭暈、無力、甚至昏厥,那麼就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的健康問題。建議搭配合適的健康檢查來更深入了解自身狀況。例如,動脈硬化儀檢查能幫助評估血管彈性,了解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的風險;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確認是否有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因其所造的高脈壓現象也會引起血管硬化問題。而透過長期血壓監測,建立自己的「基準血壓」,也能幫助及早察覺異常變化,避免誤判與延誤處理。了解自己的身體,才是守護健康最好的方式。




文章朗讀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心臟血管內科主任 施奕仲醫師

 

醫療背景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影像研修

 

資歷

.台大醫院心臟科研究員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健保局第一、第二門診中心醫師
.默沙東(MSD)醫藥學術顧問、資深醫藥學術顧問
.諾華(Novartis)醫學事務處處長
.葛蘭素史克(GSK)醫藥處長
.默沙東(MSD)醫藥學術處處長

 

專長

內科醫學、心臟血管醫學、心血管影像學、預防醫學



 

 

♛ 本期精選文章

世界地球日,聯安減塑達人們讓減塑生活圈動起來!

維生素D竟是國人最缺乏營養素?該怎麼補才有效?

 

♛ 延伸閱讀

「心律捕手」24小時心電圖 心律不整無所遁形
為什麼得做有氧運動?不只維持心臟健康還有這些好處
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醫師籲:先了解血管硬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