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檢查推薦方式解析 - 了解大腸癌篩檢,提前預防大腸癌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且發生率已連續13年為國人十大癌症榜首,不可輕忽。大腸癌前兆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便、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往往都可能已是二、三期以後,唯有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
藝人楊烈、豬哥亮等都是典型的大腸癌患者,罹患年齡正處於大腸癌好發的50~69歲間,其所發生的症狀如連續兩個月的腹瀉、體重減輕、疲倦等,亦都是大腸癌典型的病兆。
大腸癌檢查:每五人就有1人有高癌化腸息肉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2016年上班族健檢十大異常排行榜中,其中以痔瘡及息肉為最大宗,超過九成的受檢者有痔瘡,近六成有腸息肉。
息肉是由大腸黏膜不正常增生下所形成的突起物,若以腺瘤性息肉來看,有癌化的危險性。鄭乃源醫師表示,從數據上發現,每5人中就有1人有高度癌化風險的腺瘤型息肉,這與國人生活飲食西化、少運動、喜吃肉類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大腸癌病兆不易察覺,故需要做大腸癌檢查
有腸息肉不等同於有癌症,而腸息肉多無症狀,僅有少部份伴有出血、黏液分泌、排便習慣異常等現象,需定期追蹤,視狀況判斷是否應切片或切除。
以往民眾普遍認知腸息肉好發在左側的直腸或乙狀結腸處,發生率為60%-70%,右側僅佔30%-40%,因此部分民眾選擇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而非完整大腸鏡。但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距肛門更遠的右腸息肉發生率激增1.5倍,增加篩檢難度,因此完整大腸鏡檢查(從乙狀結腸延伸到整個腸段約120公分的大腸迴盲瓣處)有其必要。
大腸癌檢查數據發現大腸息肉患者年輕化
聯安分析27,795位受檢者大腸鏡檢查數據,50歲以下受檢者發現腸息肉的比例約佔六成七。進一步針對9000多位六、七年級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近三成有腸息肉。這年齡之受檢者,自恃年輕,加上工作繁忙,對於自身健康常忽略。歸納發現,這群有息肉的六、七年級生,五成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差,包括普遍嗜辣、重鹹、喜歡甜食及重口味飲食,並偏愛油炸、碳烤、醃漬、煙燻等精緻食物。約有三成受檢者每日飲水量少於1,000cc,六成BMI值大於22,三成以上受檢者有抽菸,近三成五受檢者有飲酒的習慣。經年累月的不良作息,使他們成為腸道健康之危險一族。
以37歲林先生為例,身為醫療人員的他,平時只吃肉、不碰蔬菜,以可樂替代水。陪家人一同至聯安健檢,後經血液檢查結果異常,醫護人員進一步詢問時才告知有便血狀況,但自認痔瘡出血無大礙,所以主訴並未主動提及,沒想到發現在直腸處有大於5公分的腫瘤,確認為腸癌第三期。另一位32歲、有家族腸癌史的張小姐,因胃部不適而來做健檢,自認年輕僅安排做乙狀結腸鏡,檢查結果有輕度外痔,但在進行內科檢查時發現大腸尾端處有一顆腫塊,加上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最後確認為大腸癌。這些案例,除了突顯年輕化之外,更突顯完整腸道篩檢的重要性,民眾不應自恃年輕、或僅依據腫瘤標記或者糞便潛血等單一檢查。
推薦接受大腸癌檢查之5大高危險族群
大腸癌高危險族群自我檢查表
自我檢查項目 |
是 |
否 |
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 |
|
|
曾患有遺傳性非息肉姓大腸直腸癌的患者? |
|
|
家族中有罹患大腸癌之患者? |
|
|
曾做過息肉切除,病理報告顯示為[腺瘤]者? |
|
|
曾罹患慢性潰瘍炎性大腸炎? |
|
|
飲食習慣中,不喜歡大量攝取蔬菜水果(或喜歡食用脂肪、蛋白質類的食物)? |
|
|
曾是大腸直腸癌患者? |
|
|
以上問題,若有任何回答[是]者,即代表您可能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
[以上資料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應接受篩檢之大腸直腸癌高危險族群包括:
1.慢性潰瘍性結腸癌病人。
2.家族性結腸腺瘤息肉症之家族成員﹝為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病人結腸會有上百上千的腺瘤息肉,四十五歲時90%的病人會發生大腸直腸癌﹞
3.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之家族成員﹝指的是家族中連續二代中有三個近親有大腸直腸癌,且其中二人須為第三者的一等親(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同時至少一人的年紀必須小於五十歲。
4.大腸直腸癌家族史之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直腸癌比率也比一般大眾高。
5.有大腸直腸腺瘤或腺癌之過去病史之病人(終其一生出現新的大腸腺瘤的機率也會超過50%,而出現第二個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較高)。
大腸癌檢查重要嗎?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及飲食精緻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腸癌患人數逐年激增,建議民眾除了平日注意飲食、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四十歲以上步入中年者,由於已進入癌症的好發年齡,建議至少做一次完整的全大腸鏡檢查,並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並注意本身排便習慣,如篩檢出大腸癌要積極面對治療,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大腸鏡檢查能精準篩檢癌症、以及發現息肉之蹤跡,過去醫界遵循由美國胃腸科學院所公佈的治療指引,建議50歲起每十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大腸癌前兆。鄭乃源醫師解釋,由於美國的醫療環境特殊,一次檢查的大腸鏡檢查費用可高達2000~3,000美金,從公衛以及個人經濟層面來看或許有其適用的道理。但是國外已有越來越多的討論,以及觀察到腸癌的疾病年齡層年輕化,大腸鏡的檢查,應提早以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的。
認識早期大腸癌症狀>>
台灣國民對大腸癌檢查的忽視或不瞭解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之發現,多數人仍抱持能不要做就不做的心態,除了因為怕痛、擔心有危險、嫌禁食/清腸等前置準備工作麻煩外,受檢者也常因不想面對檢查結果、或自覺健康而排斥腸道檢查,而可能錯失及早發現之良機。其實只要對大腸鏡篩檢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大腸鏡檢查安全性高且有其必要。
鄭乃源醫師建議,健檢的精神來自於預防醫學的概念,目的是提早發現問題、避免衍生成疾病。隱忍、不願面對、或對檢查的過程有擔憂,都應與醫師透過討論解決迷思。拜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無痛腸胃鏡在國外已行之多年,台灣亦已跟進並有豐富的執行經驗,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鎮靜止痛的麻醉,如果受檢者狀況佳,無痛腸胃鏡檢查約在20分鐘內就可完成。
大腸癌檢查推薦哪種方式?
據聯安內部資料顯示,確診罹患大腸癌者中僅有部分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其中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高卻更是少數。由此可知,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單看一項檢查結果是不足的,大腸鏡檢查+糞便潛血+CEA(癌性胚胎抗原),完整且專業的各項腸癌相關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
無痛大腸鏡檢查受國人接受度高,鎮定止痛效果佳,但在大腸鏡檢查前三天進行低渣飲食控制,不吃任何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不喝有渣食物等,並確保當天腸道乾淨。
大腸鏡檢查須知>>
如何預防大腸癌?
現代人多外食,聯安營養師建議,應從健康習慣的養成以及外食地點的選擇開始,包括補充益生菌、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以及攝取充足水份及膳食纖維等。而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魚肉、白肉為主。目前便利商店已有販售生菜沙拉、水果等,更可補足日常所需之纖維量。而針對已有腸息肉者,更應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帶出藏於腸道死角的糞便,可降低腸息肉之發生率。
根據國外的文獻指出,肥胖(BMI>30)、運動量過少也會增加腸息肉之發生率,因此,除了需增加有氧運動之外,上班族也可透過抬臀、抬腿、以及運動骨盆等方式,增加腹部肌力並增進腸胃蠕動。
鄭乃源院長呼籲,腸道健康應從年輕注意起,而完整的腸道篩檢應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建議40歲時可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從30歲開始規劃完整大腸鏡檢查,日後則由專業醫師針對個人狀況,提供定期篩檢頻率及方式之建議,莫因自恃年輕而忽視健檢重要性,錯過大腸癌徵兆發現黃金期。
-----------------------------------------------------------------------------------------------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鄭乃源醫師
醫療背景
• 高雄醫學院醫學士畢業
• 日本國立山口大學第一內科進修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內科主任兼仁愛院區內科部主任
•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超音波室主任
•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 預防醫學 • 健康檢查 • 慢性疾病診療 • 胃腸肝膽疾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