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其發生率為第四名。可怕的是,大腸癌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減輕等狀況出現時,可能已經是二、三期。唯有透過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
過去藝人楊烈、豬哥亮等患者的案例,也提醒我們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集中在 50~69 歲,但年輕化趨勢也不容忽視,知名藝人如余苑綺。
為什麼要做大腸癌檢查?
台灣國民對大腸癌檢查的忽視或不瞭解
現今醫療知識普及,多數民眾都已能了解做大腸癌檢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仍有少數民眾仍抱持能不要做就不做的心態,除了因為擔心有風險、嫌禁食/清腸等前置準備工作麻煩外,受檢者也常因不想面對檢查結果、或自覺健康而排斥腸道檢查,而可能錯失及早發現之良機。其實只要對大腸鏡篩檢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大腸鏡檢查安全性高且有其必要。
每五人就有 1 人有高癌化腸息肉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檢數據顯示,超過九成的受檢者有痔瘡,近六成發現腸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更具癌化風險,每 5 人就有 1 人被發現屬於高危險型。鄭乃源醫師指出,這與國人飲食西化、少運動、嗜吃肉類等不良習慣息息相關。
大腸癌病兆難以察覺,檢查更顯重要
有腸息肉並不代表一定會得癌症,但大多數息肉沒有明顯症狀,僅少部分伴隨出血、黏液分泌或排便異常。過去一般認為息肉多發生在左側大腸,但近年研究顯示右側息肉發生率激增 1.5 倍,單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恐有漏診風險,因此 完整大腸鏡檢查 才能確保全面性。
- 延伸閱讀:大腸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警示信號與檢查方式🔗
大腸癌患者年輕化現象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及飲食精緻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腸癌患人數逐年激增,聯安分析近 28,000 名受檢者數據發現,50 歲以下族群的息肉檢出率高達六成七。以六、七年級生為例,近三成已有腸息肉,且普遍存在熬夜、嗜辣重鹹、少蔬菜、抽菸飲酒等生活習慣,導致腸道健康風險升高。
案例更顯示年輕化趨勢:
- 37 歲林先生,飲食幾乎不碰蔬菜,以可樂代替水,最終被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
- 32 歲張小姐,有家族病史,僅安排乙狀結腸鏡,後續才發現大腸癌。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不要因年輕就掉以輕心,更不能僅依靠單一檢查。完整的腸道篩檢是提早預防的關鍵。
誰需要優先做大腸癌檢查?
大腸鏡檢查能精準篩檢癌症、以及發現息肉之蹤跡,過去醫界遵循由美國胃腸科學院所公佈的治療指引,建議50歲起每十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大腸癌前兆,但因美國醫療環境特殊,一次大腸鏡檢查費用可高達2000~3,000美金,因此從公衛以及個人經濟層面來看,美國之政策有其適用的道理。
但是國外已有越來越多的討論,以及觀察到腸癌的疾病年齡層年輕化,大腸鏡的檢查,應提早進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則建議40歲起,由於已進入癌症的好發年齡,應至少做一次完整的全大腸鏡檢查,並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而若為以下高風險族群者,30歲起即可盡早開始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
其中應接受篩檢之大腸直腸癌高危險族群包括:
- 慢性潰瘍性結腸癌病人。
- 家族性結腸腺瘤息肉症之家族成員﹝為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病人結腸會有上百上千的腺瘤息肉,四十五歲時90%的病人會發生大腸直腸癌﹞
-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之家族成員﹝指的是家族中連續二代中有三個近親有大腸直腸癌,且其中二人須為第三者的一等親(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同時至少一人的年紀必須小於五十歲。
- 大腸直腸癌家族史之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直腸癌比率也比一般大眾高。
- 有大腸直腸腺瘤或腺癌之過去病史之病人(終其一生出現新的大腸腺瘤的機率也會超過50%,而出現第二個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較高)。
大腸癌高危險族群自我檢查表
自我檢查項目 | 是 | 否 |
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 | ||
曾患有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 | ||
家族中有罹患大腸癌之患者? | ||
曾做過息肉切除,病理報告顯示為[腺瘤]者? | ||
曾罹患慢性潰瘍炎性大腸炎? | ||
飲食習慣中,不喜歡大量攝取蔬菜水果(或喜歡食用脂肪、蛋白質類的食物)? | ||
曾是大腸直腸癌患者? |
以上問題,若有任何回答[是]者,即代表您可能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
[以上資料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大腸癌檢查費用與健保補助
- 健保補助:45~74 歲民眾,每兩年可享有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或40-44歲具大腸癌家族史者也可免費篩檢。
- 自費大腸鏡(不含無痛麻醉):費用約落在 NT$4,000~8,000 元之間,視院所與檢查方式而定。
- 無痛 vs 傳統大腸鏡:
無痛大腸鏡使用鎮靜劑,過程舒適,但需有麻醉醫師和相關藥品與器材介入 ,費用需另計。
傳統大腸鏡無鎮靜,檢查時會有脹氣或不適感。
提醒:健檢中心與醫院設備與收費不同,建議事先詢問詳細項目與醫療資源配置。
鄭乃源醫師再次提醒,腸癌年輕化風險逐年升高,且台灣自費大腸鏡費用已遠遠比其他國家便宜許多,因此建議每位民眾都應以自身健康為優先考量,切勿等到使用健保資源年紀再來考慮腸癌的篩檢,這樣終將失去積極預防意義。
大腸癌檢查推薦哪種方式?
大腸癌檢查推薦哪種方式?據聯安內部資料顯示,確診罹患大腸癌者中僅有部分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其中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高卻更是少數。由此可知,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仍是以目前國際上的黃金標準-大腸鏡才是完整且專業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
檢查方式 | 優點 | 缺點 | 適合族群 | 健保補助/自費費用 |
糞便潛血 | 簡單、便宜 | 腸癌偽陽性率高、無法單獨診斷;且對於息肉無靈敏度 | 均可 | 符合資格者健保免費 |
CEA 腫瘤標記 | 抽血即可 | 腸癌恐有偽陽性率、無法單獨診斷且對於息肉無靈敏度 | 害怕侵入性檢查者 |
自費500-1,000 元 |
乙狀結腸鏡 | 檢查左側大腸 |
無法檢查全大腸 須清腸 |
特殊需求者 |
自費2,000-4,000 元 |
全大腸鏡 |
國際篩檢腸癌的黃金標準,且對於息肉有高靈敏度。 聯安可同時切除息肉並做化驗 |
須清腸/麻醉 | 高危險族群、40 歲以上 |
自費 (無痛麻醉費用另計) |
拜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無痛腸胃鏡已行之多年,台灣亦已跟進並有豐富的執行經驗,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鎮靜止痛的麻醉,因鎮靜止痛效果佳,受到國人廣泛接受,能大幅減輕檢查不適感。如果受檢者狀況佳,無痛腸胃鏡檢查約在20分鐘內就可完成。
大腸癌檢查前準備要注意什麼?
為確保檢查過程順利且檢查結果準確,檢查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以下為大腸癌檢查前的幾個重點注意事項:
1. 檢查前禁食
通常需於檢查前6至8小時禁食,不可攝取固體食物及牛奶等飲料。亦需進行低渣飲食,避免食物殘渣干擾腸道視野,干擾檢查清晰度。
2. 停用特定藥物
若您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如華法林)、阿斯匹靈或其他影響血液凝固的藥物或保健食品,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療團隊,醫療團隊會依照個別狀況判斷是否需要暫停服用,以降低檢查中出血風險。
3. 清腸準備
配合醫師指示,在檢查前服用清腸藥劑,幫助徹底清除腸道內殘留物。腸道清潔度越高,檢查的診斷準確度越高。
詳細的飲食與清腸準備建議,請參考我們的專文:大腸鏡檢查前飲食吃什麼?低渣飲食讓腸鏡檢查更順利🔗
更多注意事項請查閱:無痛大腸鏡檢查須知🔗
大腸癌檢查常見問題 Q&A
大腸癌檢查會痛嗎?
傳統大腸鏡可能有不適感,但無痛大腸鏡透過鎮靜麻醉,檢查時幾乎無痛。
多久做一次?
一般建議40歲起每5~10年做一次,若屬高風險族群(如家族病史或息肉患者)則須更頻繁,請依醫師建議安排。
糞便潛血陽性就是大腸癌嗎?
糞便潛血陽性代表可能有腸道出血源,仍需安排大腸鏡檢查做進一步診斷。
無痛大腸鏡有風險嗎?
雖然無痛大腸鏡安全性高,但仍有少數風險,包括麻醉過敏、切除息肉出血等罕見併發症,醫療團隊都會在檢查前會進行安全性評估並詳加說明。
如何降低大腸癌風險?
現代人常外食,建議:
- 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叢平衡
-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便秘
- 攝取充足水分及膳食纖維(多吃生菜沙拉、水果、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
- 減少紅肉及加工肉類攝取,改以魚肉、白肉為主
-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 增加運動量,如有氧運動、抬腿抬臀等簡單運動促進腸胃蠕動
大腸癌延伸閱讀文章
照胃鏡、無痛大腸鏡檢查費用,讓麻醉科醫師協助評估🔗
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腸癌症狀、前兆有哪些:便秘、大便解不乾淨、糞便變細要注意🔗
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其發生率為第四名,大腸癌前兆沒有明顯症狀...
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擁有腸識不用怕🔗
36歲吳姓財務保險專員,日前於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時,篩檢出大腸裡有...
大腸息肉留成癌?多數民眾息肉不除不快🔗
根據統計數據可知,近年來大腸鏡檢查出腸息肉的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