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症狀統計
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其發生率為第四名,初期大腸癌徵兆沒有明顯症狀,但是若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及常有解便不完全感時,大腸癌往往已進行至二、三期以上,反之如果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大腸癌症狀、早期治療,則第一期腸癌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
大腸癌初期症狀有哪些?
不少民眾會問:「大腸癌會不會有明顯的前兆?」其實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典型症狀,等到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進展到中後期。這就是為什麼定期大腸鏡檢查非常重要。
然而,若觀察到以下變化,就必須提高警覺:
初期症狀 | 特徵表現 | 可能代表的風險 |
排便習慣改變 | 便秘與腹瀉交替、糞便變細或變水 | 腫瘤阻塞腸腔,影響腸道蠕動 |
血便、黏液便 | 深紅或黑色便、不明黏液 | 腫瘤表面出血 |
裡急後重 | 排便後仍覺得解不乾淨、反覆有便意 | 腫瘤阻塞腸腔,影響腸道蠕動 |
不規則腹痛或絞痛 | 腹痛持續、與飲食無關 | 腫瘤阻塞腸腔,影響腸道蠕動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 6-12個月內體重減輕5%或10磅(4.5kg) | 腫瘤消耗能量或影響食慾 |
不明原因貧血 | 臉色蒼白、頭暈、易疲倦 | 腸道慢性出血,血液流失 |
大腸癌中後期症狀(需立即就醫)
隨著病程進展,腫瘤變大或擴散,會出現更明顯的症狀:
- 持續性或劇烈腹痛:腫瘤阻塞腸道,導致脹痛或絞痛。
- 嚴重便秘或腸道阻塞:腹脹、無法順利排便,甚至伴隨嘔吐。
- 大量血便或黑便:血液混在糞便中,而非僅附著在表面。
- 明顯體重驟降:6-12個月內體重減輕5%或10磅(4.5kg)。
- 慢性貧血:因長期隱性出血,可能導致頭暈、呼吸急促。
👉 若已出現這些症狀,大腸癌多半已非早期,治療難度增加,因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才能大幅提升存活率。
小提醒:大腸癌種類補充
按照腫瘤生長部位,大腸癌可分為:
- 結腸癌:發生於結腸組織
- 直腸癌:發生於直腸組織
- 大腸直腸癌:結腸與直腸同時受影響
依據不同的生長部位,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症狀傾向。如若是右側腫瘤,亦伴隨貧血或不明原因體重驟降;反而較少有腸阻塞、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
此外還有不同的癌細胞種類,例如腺癌、黏液腺癌等。雖然分類不同,但最重要的是:不論哪種類型,早期檢查是唯一能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的方法。
大腸癌症狀 vs 其他腸胃疾病
很多人誤把大腸癌當成痔瘡或腸躁症,以下表格幫助您區分:
症狀 | 大腸癌 | 痔瘡 | 腸躁症 |
血便 | 暗紅或黑便,混在糞便中 | 鮮紅色,附在糞便表面 | 無 |
排便型態 | 糞便變細、解不乾淨 | 便祕、腹瀉 | 稀便或腹瀉,或腹瀉同時交替便祕 |
腹痛 | 持續性或絞痛 | 無 | 間歇性,排便後改善 |
體重 | 可能減輕 | 無 | 無明顯變化 |
大腸癌高危險族群
若符合以下條件,務必加強自我監測並定期篩檢:
- 家族有大腸癌或息肉病史
- 曾經發現大腸息肉
- 飲食高油脂、紅肉攝取過多
- 長期缺乏運動、肥胖
- 有抽菸或過量飲酒習慣
◆延伸閱讀:九成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哪種息肉癌變機率最高?
如何檢測大腸癌?
目前腸癌的篩檢方式有以下主要四種:
- 大腸鏡檢查 (包含乙狀結腸鏡,最完整的腸道檢查,國際認證的腸癌黃金標準的檢查)
- 單一乙狀結腸鏡 (為相對不完整的腸道檢查,建議若有特殊狀況者再考慮施行)
- 糞便潛血 (此檢查僅判別糞便中是否帶有血液,且有多種類似檢測但檢測方式不盡相同,若單以此判別是否有腸癌易誤判)
- CEA腫瘤標記(抽血檢查,因非特異性且敏感性不足,易受到其他疾病影響,導致偽陽性結果)
大腸鏡檢查是目前國際上篩檢大腸癌的黃金標準篩檢方式,但仍有部分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根據聯安診所超過30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仍有少數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如擔心會戳破腸道、麻醉後無法清醒或有其他不適症狀的風險等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早期的疑問或擔心都已有更好的方式可提供解答。無痛腸胃鏡檢查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而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率先引進,至今每年有上萬位受檢者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服務,有多位肝膽腸胃專科執行檢查,並以無痛舒眠方式讓受檢者輕鬆受檢。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短效安眠麻醉藥物,幫助受檢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無痛腸胃鏡檢查,全程僅約15~20分鐘,聯安受檢者對於服務滿意度超過九成,且幾乎沒有暈吐等不適現象發生。
為提高早期腸癌的篩檢,聯安的無痛腸胃鏡檢查引用日本NBI( Narrow Band Imaging)窄頻內視鏡技術,利用光線變頻改變,可突顯腸道表層微血管及粘膜的細微變化,藉此可提高發現早期大腸癌病變的可能。且聯安診所於113年全面升級最新內視鏡主機(OLYMPUS EVIS X1)與設備(CV-1500系列胃腸內視鏡),並引進人工智慧(AI)內視鏡輔助技術(ASUS EndoAim即時偵測病灶AI電腦輔助軟體),高解析度的4K清晰影像,具備更廣視野與深入的景深功能,可檢測腺瘤型息肉或早期大腸癌微小病灶,全面提升腸胃鏡檢查品質。
如何預防大腸癌?
想預防大腸癌可以怎麼做?飲食與生活習慣的養成是重點!現代人多外食,建議外食族可補充益生菌,協助養成腸道良好的環境。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攝取充足水份及豐富膳食纖維(每日至少3-5碗青菜);而在飲食的選擇上,儘量以魚肉、白肉為主取代紅肉攝取。
若已有腸息肉者,更應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帶出藏於腸道死角的糞便,可降低腸息肉發生率。另外,每周需增加有氧運動量,可增加腹部肌力亦可增進腸胃蠕動,更減少肥胖的危險因子。
而腸道健康應從年輕時即開始留意,完整的腸道篩檢應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無痛大腸鏡檢查。因目前腸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30歲後均可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定期規劃完整大腸鏡檢查,日後則由專業醫師針對個人狀況,提供定期篩檢頻率及方式之建議,莫因自恃年輕或無症狀,而錯過大腸癌發現的黃金期。
◆延伸閱讀:大腸鏡檢查前飲食吃什麼?低渣飲食讓腸鏡檢查更順利
大腸癌症狀常見問題(FAQ)
大腸癌會不會完全沒有症狀?
是的,早期大腸癌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篩檢非常重要。
糞便變細就是大腸癌嗎?
不一定,也可能與飲食或腸道蠕動有關,但若持續出現應就醫檢查。
大腸癌和痔瘡怎麼分辨?
痔瘡血便多為鮮紅色,附在糞便表面;大腸癌血便則偏暗紅或黑色,混在糞便中。
我 30 歲,需要做大腸鏡嗎?
若有家族史、息肉史或高風險因子,建議提早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
延伸閱讀:專業醫師解答QA-無痛大腸鏡檢查費用、檢查流程、麻醉風險
專家提醒
鄭乃源醫師提醒:「不要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才就醫,大腸癌初期幾乎沒有感覺,定期檢查才是最好的常保健康之道。」
腸胃鏡檢查相關方案 詳細了解
進階B-無痛腸胃鏡全身健檢方案🔗
◆費用:NT$39,600元
◆方案內容:
為聯安最熱門的進階全身健檢方案,此方案特別規劃無痛胃鏡及無痛大腸鏡檢查,由主治級的肝膽腸胃科醫師,以先進的日本放大內視鏡技術(NBI)有效篩檢早期腸胃道癌症,全程以無痛麻醉方式進行,提供檢前評估、檢查、切片、息肉切除及生活衛教等一站式服務,協助您達到身、心平衡的健康狀態。
腸癌延伸閱讀文章
大腸癌檢查推薦方式解析 - 了解大腸癌篩檢,提前預防大腸癌
根據衛生署95年癌症登記報告,結直腸癌的個案數已首度破萬,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榜首...🔗
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擁有腸識不用怕
36歲吳姓財務保險專員,日前於聯安診所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時,篩檢出大腸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