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哭不鬧怎麼了?有可能是因為「它」!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 蘇聖傑醫師
【整合醫學健康講堂】當孩子不哭不鬧,鮮少與他人互動,父母們就要特別留意了!2歲的小倫(化名)脾氣易躁動,常常動不動就發脾氣,連媽媽都搞不清楚生氣的原因,且小倫常常自己一個人在玩玩具,鮮少與他人互動,擁抱、眼神接觸等,情感上親密依附的行為也少有,小倫好似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這樣的孩子不算少見,從以上特徵推估可能有泛自閉症傾向。在台灣,自閉症的盛行率約為1%,看似不高,但觀察美國從2000年到2018年的數據,泛自閉症患者從每150個人有1位是自閉症患者,到每50個人就有1位,等同於在18年間人數成長了將近3倍,可以看出泛自閉症者的比例大幅增加,此現象值得留意!
泛自閉症 大腦核心功能「社交」出現發展障礙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對於泛自閉症的成因尚無明確定論,但有一假說論點值得關注:孩子的大腦若在媽媽懷孕過程中先行發展,頭部會變大反而不利生產,因此在演化上,人類是以先把孩子生下來,再利用哺育期讓大腦透過與人社交,發育成型。這也是人類相較於與其他動物哺育期特別長的原因。
大腦是唯一一個出生後需高度發展和調教的器官,若在發展過程中有干擾或破壞因子出現,就可能造成某些神經發展障礙。而自閉症即是大腦核心功能-「社交」的發展有所缺失,因此無法與他人應對、理解他人的語言或行為模式,近而無法產生更多的社交連結與回饋,這恐怕也是許多自閉症孩童家長們最為困擾的問題。
泛自閉症治療 7歲以前黃金介入期
現在父母工作都過於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變少,提醒您在忙碌之餘,需仔細留意孩子成長發展時的狀況,若發現與預期的不同,如語言溝通、社交互動上有不尋常的反應,則建議盡早把握學齡前(0~7歲)的黃金期介入治療,特別是在2~3歲就可以開始介入,因提早治療對孩童神經發展回到常軌上的可能性也就愈高。
蘇聖傑表示,自閉症的成因並非只有單一原因,而是由許多綜合因素加總而成,因此無法百分百的預防。但免疫系統的穩定對健康的影響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鼓勵民眾從自身日常生活作起,才是保有健康身心的基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