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性格較易罹癌!心理師教3步驟化解負面情緒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倪家珍心理師
【請問心理師】此 7 大性格特質 與癌症相關
近年來,醫學上越來越關注心念、性格與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包括癌症研究,或是臨床觀察。美國布羅迪博士(Dr. Brodie)長期進行癌症病人的治療,他在臨床工作與癌症病人的自述中發現一些人格特性與壓力源,歸納出 7 種與癌症關聯性較高的特質:
1. 高度謹慎、認真、勤勞、通常心智運作高於一般人
2. 過度承擔他人的責任、過於擔心
3. 深切需要去滿足他人的需求、取悅別人,想要獲取外在認同
4. 與父母缺乏親密感,以致日後與生活與生命中親近的人缺乏親密感
5. 內心長期壓抑著有害情緒,例如:憤怒、怨懟、敵意
6. 對壓力反應不良,無法適當排解,可能過往曾遇過創傷事件
7. 有無法表達、解決的問題,可能童年時期的陰影印記,自身不一定有意識
台灣女性乳癌多!可能與尋求認同、關係和諧,選擇隱忍、吞忍有關
台灣女性癌症中「乳癌」長年位居第一,除了飲食與環境因素,情緒與情感狀態也是重要因素。在工作上協助的一些乳癌朋友,通常與伴侶有長期的衝突、怨懟、不愉快等情形,為了和諧、證明自己可以兼顧所有角色,或是顧及孩子感受,以委屈、吞忍等方式來壓抑情緒,沒有適當的出口,心中有許許多多的心理糾結。
至於男性癌症病人,在我有限的接觸中,我觀察到男性缺乏情緒與情感表達的社會支持,因此不習慣坦露自己的感受,對內心而言是沉重的負擔。在工作中遇過一位肺癌末期病人,在罹癌前就一直習慣以工作來迴避家中的衝突,也不曾透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臉上時常有一種悲傷與無奈。至於,有些人內化道德與文化期待過深,要求自己要當好人,凡事要和諧、以別人的需求為優先,不允許自己有情緒,這樣的性格特質會壓抑許多的情緒與感受,過著失衡的生活,最後身體代為承受。
第一步:認知個人情緒與感受
如果您的性格特質,落在上述的表列,希望有所改變,可以怎麼做呢?由於性格是長時間的積累,不是一下子能改變,建議民眾第一步要先學會認知自己的情緒。可為自己建立「愉快事件簿」與「不愉快事件簿」,帶著好奇的心情,練習用一週的時間每天紀錄 2-3 個愉快時刻。藉此了解在什麼樣情境、面對什麼樣的人事物,有哪些情緒跟感受,去察覺自己的情緒反應模式和程度。
第二週則是每天記錄生活中1-2個不愉快的時刻。這些時刻通常您在做什麼?藉由這些觀察會發現自己的心與情緒是如何看待、回應外在的人、事、物,以及造成的影響,想一想是否需要調整。我有一個個案,實行此方法後,從紀錄中發現,自己對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的許多行為反應都過於強烈,時常因為小事對孩子不耐煩、或是斥責。事後,她先真誠地跟孩子道歉,並調整自己的情緒及對待孩子的方式,母子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彼此相處多了許多笑聲。
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關心自己所處的情緒、感受狀態,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給予自己的關懷,而不是總覺得世界本就有許多不如意,只能無奈讓情緒過度影響我們,或感到無力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