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肝苦」人生!五種常見肝病一次搞懂 -聯安診所健檢中心-聯安醫周刊
(last modified 2024-12-11 )
by

預防「肝苦」人生!五種常見肝病一次搞懂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鄭乃源院長

【聯安預防醫學健康講堂】

五一勞動節,拒當「肝」苦人!肝臟是人體重要器官,不論在內分泌、解毒、免疫力均與肝臟習習相關,但由於肝出問題時,常常會因症狀輕微、表現不特殊而被忽略。除了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以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提醒:「從各項流行病學中預測,代謝症候群引起的肝炎將是影響未來極大的肝病之一,預防觀念更需普及。」


有哪些常見肝病問題?
 

依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 1 萬 3 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顯示肝病確實為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而不同的原因會引起不同的肝病問題。一般而言,常見肝病可從病因分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病包括︰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及自體免疫性肝炎等五種。   (圖片來源:Freepik)

  • 病毒性肝炎多種病毒都可能引起肝炎,其中A型、E型肝炎是糞口傳染,但不會演變成慢性肝炎;B型、C型、D型肝炎則是透過血液傳染。若病毒性引起的急性肝炎,多是採取支持、症狀治療,有些患者發炎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就會演變成慢性肝炎,像是 B、C、D 型肝炎都可能會變慢性,持續惡化可能走上肝硬化、肝癌。
  • 酒精性肝炎:不少喝酒的民眾都有脂肪肝,因為酒精中的乙醛造成肝臟細胞發炎,早期多無症狀,長期下來可能會有噁心、嘔吐、腹痛、疲倦隨著黃疸、發燒等症狀,嚴重是可能導致肝硬化、肝衰竭。
 
  • 非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炎大多都是肝臟脂肪量過高引起,常見代謝性疾病因子都可能造成,例如:肥胖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一旦造成肝細胞損傷,為未來最多肝炎主因。
 
  • 肝硬化:因肝瀰漫性發炎導致肝細胞纖維化,而造成肝臟結構、功能上出現異常;任何慢性肝炎都可能造成肝硬化。

 

  • 肝癌:通常是腫瘤變大損害到肝臟功能,出現明顯症狀才會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就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因此每一位慢性肝炎的患者,都必須長期追蹤,以早期發現肝癌,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代謝性肝炎恐為未來主流肝病!

隨著近年來政府提升肝炎篩檢可近性,台灣更已全面進行新生兒 B 型肝炎疫苗接種,如今加上藥物治療,鄭乃源認為:「病毒性肝炎早晚會被控制,現今更應該重視代謝症候群引起的肝炎,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所以預防更為重要。」

尤其在飲食西化下,不論是在脂肪肝還是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數量一直在增加,不少現代人透過大吃大喝排解壓力,長久下來造成肝的問題。國衛院研究論文也提到預測此類的肝癌患者比例將會增加,在日本也已經觀察到這樣的趨勢。目前脂肪肝已經是全世界最常見的肝病原因,而脂肪性肝炎將成為肝臟移植最主要的原因。

其實工作勞累不一定會爆肝,反而是"吃太飽"更易有爆肝風險!尤其不適當飲酒的習慣造成「脂肪肝」,繼續加重對肝臟的負擔。鄭乃源表示:「未有科學證據指出工作勞累肝會壞掉,主因還是飲食不當、生活作息不佳、仰賴酒精、藥物等,多種因素之下導致肝病。」

肝病發展是經過長時間醞釀,常有民眾會迷思認為,若有肝炎再用藥物治療就好,鄭乃源說:「這是很危險的想法,因為代謝性肝炎跟B型、C型肝炎不一樣,沒有單一的目標可以打擊,也沒有單一可控的基因異常,如果仰賴藥物治療容易造成許多副作用,並非可行的方式。」



想逆轉代謝性肝炎 飲食、運動、定期檢查缺一不可

想要有健康的肝,最重要還是日常生活習慣,特別是在飲食、營養上調整,少吃加工類食品、精製澱粉、甜點,避免暴飲暴食、減少飲酒,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並搭配規律的運動,積極控制體重以減少肝脂肪形成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及早發現肝病?民眾平時應自我提高警覺、觀察有無症狀,例如:疲倦、睡不飽、食慾變差、體重減輕,許多人忽視了這些肝病表現,等到出現有黃疸、昏迷等明顯症狀時,恐怕已來不及,鄭乃源強調:「慢性肝病就像是溫水煮青蛙,等到熱度太高有些器官功能已經難以逆轉!」

平時應定期透過抽血、驗尿、影像學的檢查,確定肝有無發炎,若有肝功能異常問題,進一步利用超音波查看肝的質地及表面,也可以早期發現肝腫瘤;針對懷疑的病灶,可再進一步藉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進行確認。

另外,在抽血中也能看到GOT、GPT數值,即俗稱的「肝發炎指數」,以及膽紅素、甲型胎兒蛋白、B型肝炎抗原、C型肝炎抗體等,正因為肝病相當複雜,不是單憑一個指數、檢查就足夠,需要配合全面性的整體評估才能掌握病況。

鄭乃源最後提醒:「近年觀察到年輕的世代越來越多非酒精性肝病的趨勢,有些人雖然還沒表出現嚴重的病兆,但若不改變不當的飲食習慣,等到未來可能會出現許多疾病問題。」及早多一份對肝的重視,就能遠離肝苦人生!


 

♛ 本期精選文章

越減越肥?醫師點名瘦身運動「這個」不可少
40歲沒有病痛不等於健康!中年後三大疾病風險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