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藏匿在鮪魚肚下的危險-聯安診所健檢中心-聯安醫周刊
(last modified 2024-04-26 )
by

正視藏匿在鮪魚肚下的危險

文/聯安編輯室

近來前往心臟內科就診的病友,會發現醫師目光已經不只瞄準心臟,常常也會順便搜尋腹部,甚至要求病友測量腰圍、身高及體重,彷彿在量制衣服,引起病患滿腹狐疑。其實沒錯,並不是心臟醫師撈過界要推銷衣褲,其實他正在忠實完整的評估病人心血管及代謝疾病風險。

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過重甚至肥胖已經是全球已開發國家的頭號健康威脅,甚至往青少年族群蔓延,這代表日後與肥胖相關的種種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肝、骨骼關節退化、內分泌疾病、肺臟疾病(含睡眠呼吸中止),某些癌症(乳癌及大腸癌)等將更為普遍流行,對國家經濟、醫療支出、個人健康產生莫大威脅。尤其是代謝症候群的統計分析數據更是令人觸目驚心。所謂代謝症候群就是代謝相關危險因子的群聚現象,基本關鍵之一就是由於腹內脂肪細胞增多及活躍,釋放出種種不利於心血管及代謝系統,促進發炎及栓塞途徑等因子,引起包含胰島素阻抗、腹部肥胖、血壓上升、高血糖、血脂肪等異常、易發炎及易栓塞現象,日積月累產生潛伏的加乘危害。


自從去年(2005),美國心臟學會(AHA)以及國際糖尿病協會(IDF)分別各自提出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簡單說明有五項要件:
1. 依各人種分別定義的腰圍肥胖 (東南亞包含臺灣在內是以男性腰圍大於90 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
  分)
2.血壓收縮壓大於等於130mmHg或是舒張壓大於等於85mmHg
3.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 mg/dL
4.高密度膽固醇低於正常 (男性小於40mg/dL 女性小於50mg/dL)
5.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 (大於等於 150mg/dL)(若是已服用藥物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仍然要計算列
 入符合該項)
  ●AHA 診斷標準是五項中有三樣 (含) 以上符合就是代謝症候群
  ●IDF 診斷標準是以腰圍肥胖列為必備要項,其他4項中再有2項
   以上符合即可算是代謝症候群


匆匆過目這些要件,往往會低估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就算從未服藥患者被診斷之初,確認尚未達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程度,但是日後仍有將近常人(無代謝症候群者) 2倍以上的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腦中風等),並且得到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參考國人近十年的重大死因分析,癌症雖然始終是第一位,但是死於心血管疾病(分別是第二位的心臟病,第三位的腦中風,第十位的高血壓和第四位的糖尿病)等慢性病,累計總和人數及比率更是超過癌症。代謝症候群很有可能正是這些慢性殺手的前身,面對代謝症候群已透露的危險癥兆,難道目前醫界對於這類病人就只好放牛吃草,或是病人只有自求多福,等到日後更加嚴重達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治療門檻,再予以藥物介入。


其實目前已經有臨床研究顯示,面對代謝症候群的威脅,病人若是採取積極的飲食及運動介入控制,攝入脂肪不得超過總攝取熱量的25%,每日攝取總熱量為1200-1800大卡,每週運動量要求在150分鐘以上,減輕5--7%體重作為目標,追蹤3年以上,比起對照組 (繼續飲食依舊運動少) 可以減少糖尿病發生達到五成以上,代謝症候群的盛行也能降低四成左右。簡單的說,面對代謝症候群所隱藏透露的高風險及高警訊,病人仍然有機會反敗為勝,而且不一定得依賴藥物,但是前提是採取積極的飲食及運動控制,並且與醫師配合追蹤評估,是否達到成功控制目標,否則只要告訴病患初期可以有不吃藥的選項,病人往往就斷章取義,或是忽略積極前提,等到併發症出現才肯乖乖就醫,代價往往是病況更加嚴重,反而需要服用更多藥物才能加以控制,這樣就失去預防醫學的意義了。重視健康的朋友們,想要預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第一步,建議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由專業的醫護人員替您進行腰圍、血壓及抽血等檢驗,並由營養師及體適能師針對日常飲食及運動習慣提供建議,才能確保代謝症候群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