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飲食、保健食品補充效果因人而異,原因在於基因差異會影響營養吸收與藥物代謝。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顏佐樺院長指出,透過 WGS全基因體定序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不僅能預測疾病風險,還可掌握先天基因的營養吸收特性及藥物代謝能力,做到「補多不如補對」。例如孕婦檢查發現其基因表現對一般葉酸轉換效率低,改補充活性葉酸後才改善貧血問題。WGS基因檢測讓健康管理由被動治療轉為主動規劃,一次檢測、終身受用。
保健品吃多不如吃對!基因檢測揭開精準營養的關鍵
近年來,台灣保健食品市場熱度不減,從維他命、魚油到益生菌,民眾往往「先補再說」。然而,吃進去的保健品真的都有用嗎?不少人花了大把銀子補充營養,卻發現健康狀況不見改善,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吃錯了。專家指出,關鍵就在於每個人基因不同,吸收與代謝的能力差異,亦是決定營養補充效果的關鍵。
營養素基因學:補得多,不如補得對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顏佐樺院長指出,WGS全基因體定序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能將個人基因位點完整定序,揭示疾病風險、營養吸收特性與藥物代謝能力,讓保健不再只是「盲補」,而是依照自身需求來「精準補充」。
聯欣診所健康服務部主任俞潔茹補充分享,一位70歲長輩,積極運動並補充高蛋白粉,卻仍難以增加肌肉量,仍受肌少症所苦。檢測發現,他的基因對於白胺酸(Leucine)、異白胺酸(Isoleucine)與纈胺酸(Valine)這三項支鏈胺基酸(BCAA)的吸收與轉化能力較差,因此較難以合成肌肉,加上年齡因素使消化功能下降,導致「補不進去」,因此從市售商品中特別挑選具有特別添加BCAA成分的產品,才成功強化肌肉量。
另有一名孕婦依醫囑補充葉酸,但檢查時仍出現貧血狀況。進一步進行WGS檢測後才發現,她的MTHFR 基因變異對葉酸轉換效率低,導致一般葉酸效果有限。經醫師依基因報告建議改為補充活性葉酸後,貧血狀況才逐漸改善。這些案例凸顯出:先天營養基因差異會直接影響營養素補充的成效,建議可搭配營養素相關檢測,如葉酸、維生素B群等檢測了解目前攝取轉化狀態。
精準用藥:基因差異讓藥效天差地遠
除了營養素,藥物也存在同樣問題。許多人以為醫師開立的藥,藥效一定相同,但實際上,每個人藥物代謝速度不同,影響療效與副作用。以常見的抗凝血劑藥物「保栓通」為例,若患者帶有CYP2C19代謝功能不佳的基因型,即使規律服藥,也可能無法有效防止血栓,會不自覺地讓自己處在較高的心血管風險,而藥物基因檢測結果就能提供臨床醫師做合適的藥物選擇或劑量調整。
從被動到主動:健康管理的新思維
「健康不是等問題出現才去解決,而是可以先行規劃。」聯欣診所顏佐樺院長提醒,WGS全基因檢測一次檢測、終身受用,能幫助民眾掌握先天優勢與不足,從營養補充到藥物使用都能更精準。對年長者而言,更是調整飲食計畫、延長健康餘命的科學依據。因此任何年齡層都應先行了解自己基因的先天優劣勢,將遇到才知道的「被動」轉為「主動」,更能越早掌握健康主動權,讓每一分為健康做的努力都成為晚年健康生活的穩固基底。
文章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