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小心是「幽門桿菌」造反!及早檢驗遠離胃癌-聯安診所健檢中心-聯安醫周刊
(last modified 2024-09-12 )
by

胃痛小心是「幽門桿菌」造反!及早檢驗遠離胃癌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 徐兆甸醫師

【Doctors Talk專欄


胃部病兆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除了飲食習慣可能引起外,胃幽門桿菌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感染後雖然不一定會有症狀出現,但長期感染幽門桿菌幾乎都會導致慢性胃炎,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大幅提升,且「胃幽門桿菌通常都是吃進去的」,未使用公筷母匙以致傳染給親友的機會非常高,已有研究證實若能根除胃幽門桿菌,將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胃幽門桿菌除菌治療是預防胃癌的重要手段

胃幽門桿菌在臨床上很常見,但它可能潛藏在患者身上造成各種胃部疾病,近期遇到一名四十歲的女性患者,經過健檢意外發現胃癌及大腸癌轉移,檢測後發現也有胃幽門桿菌,極大機會是因為胃幽門桿菌導致胃部疾病。加上胃幽門桿菌會因為家人之間共食而互相傳染,事後發現該名患者的先生之前也就有驗出胃幽門桿菌。

胃幽門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有很大的機會造成慢性胃炎、胃潰瘍,也有可能惡化變成胃癌。若是能將變成胃癌之前就先做殺菌的動作,就是預防胃癌重要的手段。

其實胃幽門桿菌是在1982年,由澳洲一位馬歇爾醫師發現,他在許多胃潰瘍患者的胃部切片上看到像是螺旋桿菌的微生物,就懷疑胃部疾病是不是跟細菌有相關聯。因此他親自嘗試,把此菌喝下肚,果不其然他也得了急性胃炎。後續更多研究發現,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等疾病,與胃幽門桿菌都有相關聯,馬歇爾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什麼樣的情況容易感染到胃幽門桿菌?

其實從馬歇爾醫師的經驗就可以發現,胃幽門桿菌就是吃進去的!胃幽門桿菌只有在人體有胃酸的胃才會能存活,平時就是處在有胃酸的環境下,但有可能跟著胃酸逆流跑到口水,口水又跑到手,手再接觸其他人或物,大部分都是這樣互相傳染。

從臨床經驗發現,大部分家族中如果一個人得到胃幽門桿菌,其他人得到的機率很高。主要跟家庭共餐、無公筷母匙,或是家長將食物嚼碎再餵孩子等習慣有關聯。此外,糞便裡也有可能帶有胃幽門桿菌,若是清理完糞便、上完廁所時沒有確實將手部清潔乾淨,有很可能再將胃幽門桿菌吃下肚。


感染後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因為初期感染胃幽門桿菌大多數都是「無症狀」感染,當有症狀都是比較後期,最常見就是嘔吐、消化不良、肚子脹、胃酸逆流,病程很長就像三部曲會逐漸出現,若是定期健檢,有機會在感染初期從照胃鏡中就看出端倪。

● 感染初期:出現慢性胃炎可能會有上腹脹痛、噁心、灼熱感,胃粘膜看起來就會有點顆粒狀被稱為「雞皮胃」。

● 感染中期:出現「小腸粘膜化生」代表胃粘膜被胃幽門桿菌慢性感染發炎,產生胃粘膜變性。當出現萎縮性胃炎、小腸化生已經代表為胃癌前期病變,要特別注意幽門桿菌是否已經根除,若還存在,強烈建議積極殺菌治療。

● 感染後期:出現胃癌,前述症狀都可能出現,同時還有貧血、嘔吐、體重減輕,通常胃癌患者也都會檢驗是否帶有胃幽門桿菌。

另外,常見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九成都會驗出胃幽門桿菌,胃潰瘍患者也有五到六成帶有。雖然胃部疾病不會全部都是胃幽門桿菌所引起,但無疑胃幽門桿菌就是胃癌中的誘發因子,如果本來就有基因,加上又有胃幽門桿菌就讓它很快就往胃癌發展。


臨床上如何檢驗胃幽門桿菌?

雖然現行有許多檢驗的方式,其中「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是準確度最高,因為胃幽門桿菌會去分解尿素,患者藉由吹氣去測定含碳十三尿同位素之二氧化碳含量,來判斷病人是否有胃幽門桿菌的感染,只是此項目目前健保只給付一次。

另外,常見的切片檢測、抗體檢測雖有其效性,但在判讀上仍有些疑慮,因為抗體牽扯到以前有無感染過,即使已經過殺菌處理判讀上仍有可能是陽性。如果是利用切片檢測也可能剛好切到沒有胃幽門桿菌的部位,但不代表沒有胃幽門桿菌。


哪些人應該主動做胃幽門桿菌篩檢?

民眾如果常吃飽飯完就脹氣,反反覆覆吃胃藥又沒有改善,就會建議為自己安排一次胃鏡的檢查,再來看有沒有胃幽門桿菌的問題,尤其是以下的族群更應該主動做胃幽門桿菌篩檢:

● 胃炎患者(萎縮性胃炎)
● 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 胃粘膜相關性淋巴瘤患者(低惡度性度)
● 胃癌早期病變(萎縮性胃炎、小腸化生)
● 胃癌家族史

另外,胃幽門桿菌即便已經感染過未來還是有可能再得,我也常常遇到患者說:「我之前已經殺菌處理過了,為什麼還要再驗。」因為確實有些患者還會再感染,想要永遠跟胃幽門桿菌告別,必須從良好的衛生習慣中做起。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 徐兆甸醫師

 

醫療背景

.中國醫藥學院畢業

 

資歷

.台北馬偕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