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鄭乃源院長
【聯安預防醫學健康講堂】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 15 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更有年輕化的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 10 至 15% 患者小於 50 歲就發病,聯安診所最年輕的個案也僅 30 歲。雖然疾病好發率高,但現代醫學已知道腺瘤型息肉會增加大腸癌風險,只要將疾病扼殺於搖籃初期,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篩檢早期預防的。

大腸癌的發病機制與原因,自我檢測這5大風險因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鄭乃源院長指出,大腸癌的發生並非由單一原因造成。
大腸癌的致癌因子包含︰遺傳基因、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抽菸、飲酒及肥胖等五大因素。
1. 飲食與生活方式
- 高脂肪、高糖飲食:油炸物、手搖飲、精緻甜食等,都容易攝取較多的脂肪與膽固醇,攝入過多熱量、導致肥胖風險。
- 低纖維飲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的時間,進而降低罹癌機會;此外纖維含有寡糖,能增加腸內益生菌活性,促進腸道健康。
- 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如紅肉(如牛肉、羊肉、豬肉等)、或是加工肉品,在體內代謝後會產生毒性物質,提升腸癌罹患風險。
- 飲酒:酒精及其代謝產物,會損害細胞 DNA 的物質,成為致癌因子。
- 吸煙: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顯示,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一般人上升一倍。
- 缺乏運動: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
2. 遺傳因素
- 家族病史:研究顯示,家中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 2 到 3 倍。
- 遺傳性疾病:遺傳性非息肉病結直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遺傳性疾病的影響。如果有兩位一等親診斷為大腸癌,或有一位一等親於 50 歲之前罹患,其罹患癌症的風險高達 3 倍之多。
3. 腸道疾病
- 炎症性腸病: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台灣均較為少見,均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因為體內發炎導致細胞變異,最後產生病變而增加腸癌風險。
- 息肉:依照息肉病理變化,可簡單分為三類,其中腺瘤型息肉最有癌變機會,建議切除,目前研究超過八成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相關。
4. 年齡、性別與其他因素
- 年齡:研究發現,年齡若超過50歲腸癌風險增加,但腸癌近年來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加上飲食西化的影響,各年齡層民眾均應留意。
- 性別:衛福部11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標準化發生率為49.8,女性為33.5,死亡率也是男性明顯高於女性。
- 肥胖: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 1 至 2 倍;而聯安診所健檢大數據統計,體重超重者 (BMI>24) 較易患腺瘤型息肉佔 6 成,而腺瘤型息肉也較容易有癌化的可能。

現代民眾的通病「吃太好、動太少」,俗話說病從口入,大腸癌這種消化系統癌症更是如此。鄭乃源醫師表示,最好的保腸秘訣,從養成健康習慣開始,再配合定期健診作大腸鏡檢查,他列舉最重要的「4大日常生活飲食原則」:
一、 有氧運動不可少
「運動可增進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減少患上癌症的風險。」鄭乃源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18 至 64 歲的成年人,每週至少需要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韻律舞蹈或是騎單車;或選擇每週至少 75 分鐘高強度有氧,如跑步、跳繩等,也可以二者穿插搭配進行。上班族也可透過抬臀、抬腿、以及運動骨盆等方式,增加腹部肌力並增進腸胃蠕動。
二、 多吃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
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除了可預防大腸癌症外,對許多其他腸道疾病亦有改善的效果,建議每天最少 2 份水果和 3 份蔬菜(一份約 80 公克),便利商店販售生菜沙拉、水果是不錯的選擇。
而針對已有腸息肉者,可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帶出藏於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息肉發生率。
三、 少進食紅肉、加工肉食
紅肉、經加工肉類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建議日常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魚肉、白肉為主。
四、 養好腸道環境,補充多樣化的個人所需益生菌
平日除了補充益生菌照顧好腸道環境外,現在也有新穎的腸道菌項相關檢測,可分析糞便中菌叢來了解自己腸道的菌叢生態是否平衡,再藉由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訂立個人化的腸保健康計畫,能更有效提升腸道整體健康,自然遠離腸癌風險。
除此之外,鄭乃源提醒,「肥胖 (BMI>30)」、「抽菸喝酒」也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應該積極改正。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小小改變,落實健康生活習慣,再搭配規劃相關檢查,才能做到「腸」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