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該做腸鏡檢查?四大QA打破大腸鏡迷思
文/商業周刊-良醫找健康單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鄭乃源院長
近年來民眾對於預防腸癌的意識提高,「大腸鏡」被公認為有效篩檢腸癌的工具之一,但是大腸鏡檢查,是每個人、每一年都要做嗎?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是肝膽腸胃科的專科醫師,擁有超過35年以上豐富臨床經驗,用四大QA為大家解惑!
Q1:大腸鏡是每個人、每一年都要做嗎?幾歲的人需要腸鏡檢查呢?
腸癌發生率不僅比例高,更有年輕化趨勢,西方國家發現約有10~15%的腸癌罹患者發生在50歲之前。台灣腸癌連11年登上癌症好發率第一名,但政府所提供的腸癌篩檢,僅供50歲以上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但糞便潛血篩檢其實僅是抽入場券的概念,並非診斷,對於腸癌的預防篩檢仍是不足。
腸癌大都是由腸息肉演化而來,所以嚴格來說每個人都要定期做大腸鏡的檢查才是最好,以下三大危險族群更要注意。
腸癌三大高危族群:
1. 不良飲食、生活習慣者或體重過重BMI≧24者。
2. 有腸癌家族史或帶有好發腸癌基因者。
3. 前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有腺瘤型息肉者
腸鏡檢查的頻率,要考量幾個要素:自己本身罹癌的風險高低、每次腸鏡檢查的結果、腸鏡清的乾不乾淨和執行檢查時,執行者有沒有辦法看的清楚等等。在現今腸癌的發生率攀升且年輕化的情況下,建議提早到30歲開始進行第一次的腸鏡檢查,並視報告結果,定期每1-2年篩檢,有其極佳的預防意義。
Q2:除了大腸鏡之外,還有一種叫乙狀結腸鏡,都是腸鏡,有什麼不同?
腸子的形狀,是注音符號的ㄇ字型,乙狀結腸鏡僅是這個ㄇ字的一小部分,從肛門口開始,全長僅約60公分。而大腸鏡則是這個ㄇ字型的全部,也就是說乙狀結腸鏡是大腸鏡的一部分。大腸鏡從肛門口開始,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到終點(迴盲瓣),全長約120公分左右,可以檢查到大腸的末段,最為完整。
過去的腸癌腫瘤或息肉、大約有三分之二都發生在腸子的左側,大約是乙狀結腸鏡檢查的部位,且因乙狀結腸鏡較短,準備上來說相對簡單、技術也較不複雜,所以過往大部分做乙狀結腸鏡的篩檢就夠了。但近年已有相當多的醫學研究發現,疾病的型態已開始改變,腸息肉已經往右側或末段的腸子開始生長,這些有可能就是環境因子的變化、甚至是飲食的西化所導致。
Q3: 右側腸息肉發生比例真的變高了嗎?
日本癌症中心就發現右側腸息肉發生率已高達48%。聯安分析大腸鏡數據結果也顯示,右側腸息肉發現率從以往的30%攀升至52%,激增1.5倍。代表現在腸癌、腸息肉在左右側腸子的比例已經幾乎變成各半了,腸息肉已經開始往右側腸子、更深的地方延伸。
甚至,腸息肉型態也開始改變。通常右側息肉型態較小顆、型態為透明、扁平狀,較不明顯,但是癌化速度卻也為左側息肉的3倍,不可不慎。若腸鏡檢查若只做一半,只做到乙狀結腸鏡而沒有做全大腸鏡檢查,就容易錯失預防先機,也喪失了腸癌篩檢的完整意義。
Q4:「好的」大腸鏡檢查,具備那些條件? 預防腸癌又該怎麼做呢?
好的大腸鏡品質有2大國際黃金標準:
1. 大腸鏡做到迴盲瓣的到達率,必須在90%以上,無法到達迴盲瓣的原因,常受限於受檢者腸道構造及醫師經驗值等因素。而聯安診所到達率是99%。
2. 腺瘤型息肉的發現率必須高於20%。聯安診所發現率是24%。腺瘤型息肉是比較易惡化成為癌症的息肉,且聯安發現,現在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有高度癌化的腺瘤型息肉。
鄭乃源院長表示,建議從30歲起,就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並養成之後定期篩檢的習慣。此外,飲食習慣的調整也不可少,平日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喝1500cc以上的水,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息肉的發生率。
大腸癌是可透過事前檢查,而中斷癌症發生的可能,因此千萬別因害怕或對無痛大腸鏡檢查有誤解,而未做檢查。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最重要的基礎,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提早治療。
完整介紹請聽>> 大腸鏡檢查,多久做一次?右側息肉發生比例高?
♛ 精選文章
【母親節】最柔軟的慈母心-豆腐心料理DIY
防疫要做 生活要過~ 跟著營養師買菜準沒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