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三部曲想逆轉隨時來得及!「沒症狀」就是肝病最大症狀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謝清睿醫師
【Doctors Talk專欄】
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根據衛福部統計,最新的台灣十大癌症中,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分別排在第四與第二名;即便是肝癌的前身「慢性肝炎與肝硬化」,都排到了國人十大死因第十名,可見肝臟健康對國人影響之大。
肝臟疾病的併發症非常多,過去我在臨床上看到晚期肝硬化者,大多都有嚴重腹水、靜脈瘤出血,甚至陷入肝昏迷;肝癌患者即使康復,也隨時擔心復發。不僅病人痛苦,對於家庭也是沈重的打擊,但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肝臟疾病最大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肝臟是沈默器官,即使是肝臟發炎,普遍是沒有症狀,甚至有些確診者會有吃不下、噁心的問題,被當成腸胃炎而直接忽略。慢性肝炎主要可分為病毒性、代謝性兩種。
病毒性肝炎 (如B型、C型肝炎)
病毒型肝炎在台灣B型、C型為主。而目前,因台灣早期曾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因此台灣B肝患病人數獲得有效控制。但疫苗的表面抗體大約只能維持20年,民眾可再請醫師評估是否有重新接種的必要。而C型肝炎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的口服藥物,只要完成療程就能痊癒。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傳染途徑是體液,但仍有多數民眾不清楚自己有否感染,目前政府有提供45歲至79歲者終身一次抽血檢測,了解自己的帶原情形,並要避免共用牙刷,確認針灸、刺青用具的清潔。
代謝性肝炎
現代人的肥胖、三高問題加劇,脂肪堆積在肝臟後發生氧化反應造成發炎,據我多年來臨床經驗,我發現「代謝性肝炎」越來越嚴重,同樣可能會步入「肝癌三部曲」的病程。

預防肝病三部曲,追蹤+檢查不可少
若已確診肝臟相關疾病或是處於高風險的人群,我建議可先抽血做完整的肝功能檢查,包括「肝臟功能血液檢驗」(GPT/ALT、GOT/AST、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轉磷酵素、鹼性磷酸酵素、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白蛋白 / 球蛋白比率)及B肝表面抗原及抗體、C型肝炎抗體。
肝臟若已經出現病變,如脂肪肝、肝臟纖維化,更需要透過「腹部超音波」、「磁振造影甚至電腦斷層來持續追蹤肝臟健康;若有癌症風險,也可同步評估血液中的「甲型胎兒蛋白濃度(α-FP)」,作為是否癌化的參考指標之一。

聯安診所 肝膽腸胃專科 謝清睿醫師

醫療背景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資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總住院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研究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康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台北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
.預防醫學 .一般內科 .胃腸肝膽疾病診療
♛ 本期精選文章
該帶長輩打疫苗? 子女兩難心煎熬 醫師提供新視角
防疫到底要吃哪些保健品? 營養師盤點這5項!
必讀【防疫懶人包】 重點文章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