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真的能檢查到健康嗎?-聯安診所健檢中心-聯安醫周刊
(last modified 2024-11-05 )
by

健康檢查真的能檢查到健康嗎?

文/聯安診所院長 鄭乃源醫師

陳先生是國內某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體型微胖,健康檢查報告大致正常,僅體重稍重,且有脂肪肝、肝功能異常,但無B、C肝感染,並無立即藥物治療的必要,許多人健檢後都得到類似的報告,不過,醫師強烈建議他,努力恢復理想體重,初期以五公斤為目標,只要體重變輕些,就能降低日後罹病、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只要控制體重就能帶來這麼多好處!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中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七項,均與肥胖有關,而脂肪肝正是肥胖的重要表徵,被列為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

預防醫學可分為三級,第一級為「防止產生疾病」,在接受醫師專業諮詢後,找出日常生活不夠健康的地方,積極改善,而避免生病,陳先生的體重過重、輕微脂肪肝、內臟脂肪較多,就是屬於第一級。為何出現亞健康的狀況?原因就在於陳先生生活作息不正常,工時超長,缺乏運動,經常熬夜、晚睡,加上偏好高油脂、高糖等精緻食物。若陳先生每天減少四百至五百大卡熱量,且養成運動習慣,即可逐步恢復理想體重,做好健康管理。

至於預防醫學的第二級則為「有疾病但無症狀」,到了第三級則是「已有疾病,需預防失能」。一般項目較為陽春的健康檢查是無法達到早期發現疾病、正確判讀報告等預期效果,故難以針對身體的亞健康狀況,進行有效「損害控管」,更不用說降低罹病風險。因此,較完整的健康檢查項目有其必要性。除基礎檢測之外,通常還需包括腸胃鏡、心血管影像檢查,及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瞄,並參考其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運動狀況,才能體現出健康檢查的真正價值及意義。

事實上,健康不是檢查出來的,只有疾病,才能藉由檢查提早發現。疾病演變需要時間,在尚未形成疾病之前,都有蛛絲馬跡可循,若能夠找到線索,就可終止成為疾病的趨勢,由此可見,真正健康檢查的意義就是「找健康」。不過,「找健康」看似簡單,卻很難落實,因為這需要足夠的自覺。舉例來說,美國疾病管制局調查發現,全美大約半數成人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疾病,四分之一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隨著人口的老化,未來台灣也將如此。

慢性疾病演變期長,並不是一下就突然冒出病來,在生活型態上有著不良的習慣,例如飲食失衡、熬夜晚睡、缺乏運動等,一開始,整個人沒有精神、容易疲倦,即使就診,也找不出病因,但這些不良習慣依舊,長期下來,就會提高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的風險。

如果每個人都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正本清源之道,真正的「找回健康」。但一般人缺乏足夠的專業醫學知識,以及一套客觀數據來做對比,因此,很難確定自己是否矯枉過正,或是已經正確達標。臨床發現,有人嚴格控制熱量,規律運動,看似健康,身體卻出現問題,進一步分析才知運動過度,且飲食清淡,以致必要營養素攝取不足,嚴重缺乏優質蛋白質,顯示專業營養及最新健康管理概念「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的重要性。

此外,健檢結果的正確且有意義的判讀,也是專業健康檢查的重要一環。許多人健檢報告已達第二級預防醫學「有疾病但無症狀」,但因為缺乏自我知覺,而疏於持續就醫,這時如有專業預防醫學團隊積極介入,提供協助,擬定個人化的健康策略,從改善生活型態做起,自然遠離疾病,健康自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