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腸漏症」嗎?2大檢測及早發現+5大程序修復腸道-聯安診所健檢中心-聯安醫周刊
(last modified 2024-05-15 )
by

你有「腸漏症」嗎?2大檢測及早發現+5大程序修復腸道

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 諮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欣診所副院長 顏佐樺醫師

【整合醫學健康講堂】

睡很久還是覺得累、過敏、頭痛、脹氣;這些健康困擾,可能是因為長期「腸漏症」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影響免疫系統誘發各種不適症狀,想避免腸道進入不健康的惡性循環中,可從「腸保健康五步驟」開始改善起!

 

「腸漏症」為身體慢性發炎一大主因!

腸道功能不只是消化及吸收食物營養,其中腸道黏膜更扮演阻擋壞菌進入血液循環的重要角色,但受到壓力、藥物、毒素、病菌、器官失衡等原因都可能會傷害腸道黏膜,誘發「腸漏症」,進而產生慢性發炎、過敏現象。

「腸漏症」簡單來說,就是腸黏膜細胞出現間隙,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副院長-顏佐樺醫師進一步解釋:「可將腸道黏膜想成是身體裡的一道防火牆,當外來因子刺激腸道黏膜,使得細胞緊密連節鬆脫,進而讓黏膜變得脆弱,導致過敏抗原、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質會從腸道縫隙滲透到血液中,循環影響全身。」

尤其當食物沒有被分解完整,其中的蛋白分子就從縫隙進入血液中,讓身體會誤認分子是病菌,為了抵抗它身體會產生抗體、出現發炎反應。

腸漏症與多種可能會傷害腸道黏膜的原因息息相關



腸漏讓全身系統都出狀況!兩檢測及早發現

腸漏症的症狀多元,通常與慢性發炎症狀相關,包括過敏、疲勞、頭痛、腸胃道症狀、排便不成形、脹氣等,全身上下各式各樣系統都可能會出現狀況,可以說是百病叢生,因此一般民眾也較難自我察覺。

當有上述小毛病長期無法改善,就要思考是不是腸道黏膜不健康,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腸漏症,顏佐樺副院長建議可透過「腸保健康套組中的-解連蛋白檢測」、「224項急慢性過敏原檢測」兩種檢測來了解。(檢測參考: https://pse.is/3uyl5g)

「解連蛋白」透過血液、糞便測量,當數值出現異常通常跟癌症、嚴重免疫疾病有關,若能排除上述因素時,極有可能是腸漏症,臨床上醫師也會根據客人是否有免疫抗體反應、麩質過敏來綜合評估。

此外,藉由224項急慢性過敏原檢測,及早了解自身對哪些食物過敏,從而趨吉避凶減少刺激腸道的黏膜,亦是改善及預防腸漏的關鍵。

重建腸道健康 提早預防腸漏症
 


依循五大程序(5R)修復腸道 重建腸道健康

哪些人較容易會出現腸漏?其實不管哪個年齡層、性別都可能患有腸漏症,主要是「先天體質」加上「後天影響(生活習慣)」下更容易好發。別以為腸漏症只會出現在大人,顏副院長表示在小朋友身上也十分常見,若想要改善腸道健康不妨從5R腸道修復程序開始進行:

1. 去除刺激物(Remove):過敏原、病菌、毒素。
2. 補充消化元素(Replace):消化酵素、胃酸。
3. 種入益生菌種(Reinoculate):適量補充益生菌。
4. 修復腸道原料(Repair):麩醯胺酸、鋅、Omega-3。
5. 重尋生活平衡(Rebalance):飲食、睡眠、運動、壓力。


顏佐樺副院長強調:「藉由過敏原檢測來作分析,首先避開刺激腸道的食物,再來協助腸道修復,除了平日飲食細嚼慢嚥把食物分解好,也可多攝取膳食纖維,適當補充腸道修復需要的營養素。」
 

此外,顏副院長也分享藉由5R腸道修復程序,不少客人都有明顯正向回饋,像是原本從小就有腸道消化不良困擾,或平時長跑廁所的腹瀉問題,當經過飲食調整及營養素補充後約1-2週就有明顯改善,長期下來不僅幫助糞便開始成形,精神、皮膚及發炎狀況也有好的改善。

想要維持腸道健康需要多管齊下,與飲食更有極大關係,透過低刺激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維護腸道黏膜健康,找回腸道原始健康狀態。

 


良好的維持腸道健康,預防腸漏症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副院長、整合醫學專家顏佐樺醫師

腸漏症專家推薦
 

醫療背景

• 國立台灣大學 流行病學暨預防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整合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
• 慈濟大學 醫學士

 

資歷

•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 副院長
•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 家醫科主治醫師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整合醫學住院醫師計畫主持人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整合醫學中心臨床督導
• 大林慈濟醫院 家庭醫學部 教學主治醫師

 

專業證照

• 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 美國整合醫學專科醫師
• 美國功能醫學認證醫師(IFMCP)

• 牛津大學 正念認知行為治療(MBCT)種子教師
• 美國正念飲食覺知訓練(MB-EAT)合格教師

• 美國動機式唔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進階認證



 

♛ 本期精選文章

記憶力變差3大原因 你可能要留心「這件事」!
膽固醇正常,也會動脈粥狀硬化?! 醫:膽固醇「品質」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