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五成「重量級人士」有腸瘜肉-聯安診所健檢中心-聯安醫周刊
(last modified 2024-05-08 )
by

超過五成「重量級人士」有腸瘜肉

文/聯安診所 編輯部

22歲長年在國外求學的李同學,平時飲食以漢堡、薯條、牛排、PIZZA等美式食物為主,喝可樂取代白開水,加上沒有規律運動習慣,出國幾年即變成「中廣」人士。因為容易腹脹和胃痛,趁放假回來時由家人安排到聯安健康檢查,結果發現有0.5公分疑腺瘤型瘜肉,當下切除,化驗為管狀腺瘤。

46歲鐘女士喜好熱炒、醃漬等食物,不愛吃青菜,過去曾有過每日慢跑習慣,但因膝蓋受傷而停止運動,自此之後體重一路上升,BMI超過26。8年前第一次健診發現直腸有0.2公分疑似腺瘤型瘜肉,因為害怕面對檢查結果,一直沒有再去追蹤檢查。去年在家人的半強迫下接受健診,結果發現直腸的瘜肉已變成 2公分大的腫瘤,經化驗確認為原位癌,目前仍持續追蹤當中。


重量級人士 每2人就有1人有腸瘜肉
根據聯安針對2009年共10,100位接受腸鏡檢查的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24的「重量級人士」中,高達 52.7% 的人檢查出腸瘜肉,換句話說,每2位重量級人士中,就有1位腸瘜肉上身,其中男性比女性高出一成。而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隨之增加,不過值得注的是,3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也有超過兩成的發生率。

進一步分析BMI對腸瘜肉的影響發現,BMI≧27 的超重量級受檢者,超過三成有大於0.5公分瘜肉,或疑似腺瘤型瘜肉;近七成瘜肉數量超過三顆;超過一成瘜肉位在橫結腸、升結腸或盲腸段等較易癌變的腸段,瘜肉狀況普遍較 BMI≧24 的受檢者差,顯示 BMI愈高,瘜肉數量愈多、腺瘤型比例愈高,生長位置愈接近右側腸道,對腸道健康危害相對較高。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 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且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危險性相對較高,若檢查出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右側大腸較大、數量較多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當場進行切除,且應持續密切觀察,以確保腸道健康。


「二少一多」生活型態 腸瘜肉、腸癌易上身
鄭乃源指出,由於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且缺乏運動習慣,使得 BMI 超標的人數攀升,發現腸瘜肉的比例也逐年升高。根據聯安統計,有腸瘜肉的重量級人士普遍有「二少一多」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超過九成的人每天喝水量少於2000c.c.,超過六成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有超過五成的人平日喜好油炸、燒烤等高油脂烹調的食品,導致罹患腸瘜肉的機率上升。

止「瘜」大作戰:腸道篩檢、三餐挑食、規律運動 缺一不可
鄭乃源表示,正確的腸道保健應以 BMI 控制和定期篩檢並進,重量級人士可考慮提前自30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可考慮再提早安排,篩檢項目包含腫瘤標記( CEA ) 檢查、糞便潛血檢測並搭配大腸鏡檢驗,才能算是完整。 此外,民眾應戒除「二少一多」的生活習慣,三餐要注重纖維質 、蛋白質及脂肪量的攝取平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避免儲存過多熱量而轉化為脂肪,使體重直線上升。 運動方面 ,可做抬腿 、躺姿踩腳踏車 、登階有氧等具燃燒脂肪效果的有氧運動 ,並配合 531 原則:每週5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10下,幫助控制 BMI 竄升,避免腸瘜肉甚至腸癌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