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症狀 檢查新知-聯安診所健檢中心-聯安醫周刊
(last modified 2024-04-24 )
by

心臟病症狀 檢查新知

文/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內科 潘亞峰醫師



心臟血管疾病不僅是己開發國家的頭號殺手,據衛生署95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第二、第三名及第十名各為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症狀高血壓症狀;與第四名的糖尿病症狀總合比例,其死亡人數與位居榜首的惡性腫瘤不相上下。心臟血管阻塞造成器官功能的喪失,如心肌梗塞、腦中風、週邊動脈阻塞等心臟病症狀,已廣為人知,但是心臟血管的疾病初期徵兆─動脈硬化,則是早在20、30歲就己開始。
心臟病發生的相關因素包含:膽固醇過高(血液運輸會加重心臟負擔)、吸菸喝酒、血壓高、糖尿病、過度肥胖、生活緊張、遺傳。 以下疾病也容易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梅毒、風溼熱、慢性呼吸器官疾病。
心臟病症狀包含胸前疼痛(心絞痛)、呼吸困難短促、心悸、疲倦無力、四肢浮腫、頭暈目眩、心律不整、漏跳(skipped beat)、噁心、盜汗、氣喘、食慾不振、腸胃不適等,現在的科技進步,對於許多疾病都能先以精密的儀器作檢測預防,以下三種篩檢方式可協助民眾早期篩檢心臟血管疾病,即早發現心臟病症狀。

頸動脈超音波測量IMT厚度

頸動脈供應腦部約八成的血流,是身體重要的動脈,位於頸部表淺易探測的位置。頸動脈內層厚度〈簡稱IMT〉可表示身體動脈硬化的程度。IMT增厚與心血管危險因子、冠狀動脈鈣化程度,甚至冠狀動脈硬化程度或斑塊大小都有很高的關聯性,可謂「一脈知心」。目前一般公認是以1.0mm作為頸動脈IMT的正常判讀標準;雖然年齡也有影響,若是IMT大於1.2mm定義為明顯不正常;而且日後追踪若是進展程度大於0.03mm/年,定義為加速進展;動脈持續硬化進展就會形成動脈斑塊,與腦血管事件〈中風〉有很高的關連性。
頸動脈超音波掃描是一項簡單、安全非侵入性的檢查,可作為治療的評估追踪。美國心臟學會及歐洲心臟學會都肯定這項檢查對於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輔助判斷。而頸動脈超音波除了IMT之外,更可測量頸動脈及脊椎動脈是否存在斑塊、血管阻塞及測量相對血液流量。若是檢查出頸動脈IMT超過正常值(>1.0mm) 者,則需多加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如戒煙、適當運動、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攝取足量蔬果…等以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等心臟病症狀。

動脈硬化儀(ABI & PWV)

所謂動脈硬化簡單的說就是動脈壁逐漸失去彈性及增厚,尤其在傳導動脈為顯著,在病理檢查時發現原有動脈壁的彈性纖維蛋白質斷裂破壞,而且增加結締纖維蛋白的堆積〈不具備彈性〉; 動脈硬化不只是血管老化的現象,也會影響心臟負荷及器官灌注能力。
ABI是下肢(足踝)動脈與上臂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可檢驗出週邊(尤其是主動脈分枝及四肢動脈)是否有阻塞情況,這是屬於比較嚴重的動脈硬化症,臨床上代表意義視為等同冠心症(心臟血管缺氧)的高風險。
而目前測量動硬化,臨床上最常以aPWV〈動脈脈波傳導度〉作為代表,正常人主動脈的PWV值大約是每秒500-700cm,但是隨著老化或是多重危險因子累積傷害,aPWV逐漸上昇也可以用來估計心臟血管的疾病及程度,甚至拿來預測心臟血管事件發生率,尤其以洗腎病患、高血壓症狀、心臟病症狀病人及老年人的研究,較有相關意義。
今年六月歐洲心臟學會及高血壓學會公布高血壓新準則,其中揭露醫師應該注意評估高血壓症狀病患可能已經存在的臨床前期器官受傷表徵,例如心臟肥厚,IMT超過正常或有斑塊,PWV超過正常1200cm/s以上,ABI小於0.9,代表更需要積極控制心血管風險。

動脈波形分析

進階型的動脈硬化可以進而分析中心動脈壓的波形。這在臨床研究上可以用來作為診斷治療輔助,以及預後評估的參佐因子,可以說是應用廣泛。
時代移轉科技不斷進步,帶給人類更精緻的飲食更方便的生活,也伴隨著更多的文明病。讀者們更應善用醫學技術,積極做好疾病預防。提醒您,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健康檢查一定要加入完整的心血管篩檢項目,瞭解心臟病症狀,讓健康更有保障。


心臟病推薦健檢項目:
熟女健康檢查
B項全身健康檢查
C項全身健康檢查
特殊加選